时间:2009-09-04 10:37:00 来源:渭南市统计局 点击量: 次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进一步转变作风、狠抓落实,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市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当前经济危机影响,我们要认清现状,理清思路,谋划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行扩大投资规模与优化结构并举的措施,努力实现渭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近五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国民经济增速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2004年到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速分别是11.2%、11.7%、12.0%、12.8%、15.2%,增速逐年加快。2008年增速仅次于1982年(18.6%),是改革开放30年来第二个增速较快的年份。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17.31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是2004年的1.9倍,居全省第六位。
二、农业经济稳步增长,产业格局逐步形成
我市农业总量较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初显,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逐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果、菜、牧为主的产业格局和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67.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9%,较2004-2007年增速分别提高0.4、2.9、0.6、0.4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111.35亿元,增长7.5%,林业产值8.95亿元,增长6.3%,畜牧业产值37.91亿元,增长9.1%,渔业产值1.09亿元,增长6.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04亿元,增长8.1%。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比由1990年的81:4:14:1:0调整为66:5:23:1:5,农业下降15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及服务业分别上升1、9、5个百分点,渔业持平。农业结构调整趋好,呈现出农林牧渔服务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态。
三、工业生产持续增长,支柱产业优势明显
工业经济依靠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并举,园区经济成为新亮点,对全市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8年,全市辖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97.57亿元,是2004年的2.6倍,较上年同期增长31.5%,仅次于2005年的增速(33.4%),较2004年、2006年、2007年增速分别高6.4个百分点、18.7百分点、4.4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194.49亿元,增长17.5%,规模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3%,拉动经济增长6.7个百分点。支撑我市工业经济的能源、化工、冶金、机械、食品、建材、医药和轻纺等八大优势产业,2008年完成总产值587.4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3%,其中能源和有色冶金产业占71.4%。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08年,钢材产量达到244.03万吨,占全省的48.7%;钼精粉3.11万吨,占全国一半以上;黄金4986.79千克,居全国第三;原煤1501万吨,占全省6.6%;化肥53.48万吨,占到全省的38.6%;发电量232.41亿度,占全省28.5%。 此外,焦炭、水泥、电解铝、生铁、硫铁矿等在全省也占重要地位。
四、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效果逐步显现,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08年全市共签订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82个,实际到位资金87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6倍和2.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3.59亿元,居全省第六位,是2004年的3.5倍,较上年增长54.5%,居全省第一位,是2004年以来增速最高的年份。
五、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消费活力逐渐显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加之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大大增强了消费能力,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6.67亿元,是2004年的1.9倍,较上年增长29.0%,总量在全省排第4位,增速排第1位。其中,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1.86亿元,增长29.0%,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114.82亿元,增长29.1%。
六、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信贷规模持续扩大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36亿元,是2004年的2.5倍,较上年增长33.1%。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51.75亿元,是2004年的1.9倍,较年初增加131.95亿元,增长2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8.17亿元,是2004年的1.6倍,增加91.53亿元,增长26.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9.85亿元,是2004年的1.3倍,增加28.63亿元,增长9.8%。
七、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地拉动了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001元,是2004年的1.8倍,比上年增长2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76元,是2004年的1.7倍,较上年增长23.5%;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092元,是2004年的2倍,较上年增长25.6%。
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食品支出在消费中所占比例下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4年的39.2%下降到2008年的35.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04年的35.3%下降到2008年的35.1%。
正视差距
近几年我市经济发展加快,成效显著,但和周边地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经济发展增速较低,总量偏小
近几年全市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均低于宝鸡和咸阳,2008年宝鸡、咸阳的生产总值总量分别是我市的1.4倍和1.5倍,增速分别较我市高0.3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535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711元,较宝鸡、咸阳分别低9457元、5751元。
2008年我市全部工业增加值212.5亿元,分别较宝鸡、咸阳少139.03亿元和109亿元,较上年增长16.5%,分别较宝鸡、咸阳低3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3户,其中大中型64户,较宝鸡分别少149户和27户,较咸阳分别少158户和3户。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7.57亿元,较2005年增加269.06亿元,同期宝鸡、咸阳分别增加445.59亿元、448.5亿元,增加量分别是我市的1.65倍、1.66倍。我市工业发展不论从总量上、速度上,还是从企业规模上都远低于全国、全省和周边市的水平。
虽然我市投资增长速度较高,2008年稳居全省第一 ,但投资总量偏小,2005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宝鸡、咸阳的59.7%、49.3%,通过近几年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投资总量快速增长,但仍未赶上他们的规模,2008年全市完成投资333.59亿元,分别是宝鸡、咸阳的74.0%、58.6%,较2005年增加229.03亿元,分别较宝鸡、咸阳少增加46.81亿元、128.62亿元。
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21.36亿元,在全省排第六位,分别比宝鸡和咸阳少2.55亿元和2.74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不足400元,在全省仅高于安康和商洛,较宝鸡、咸阳分别少242元和88元。
二、城乡居民收入较低,消费量小
纵向看,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提高,增长速度在加快,但收入仍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宝鸡、咸阳存在很大差距,而且有不断拉大之势。2004—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依次为6267元、6764元、7451元、8827元和11001元,较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226元、1508元、1817元、1936元和1857元,较宝鸡分别低1554元、1828元、2000元、2166元和2224元,较咸阳分别低1990元、2016元、1981元、2143元和2207元。2004—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742元、1882元,2043元、2410元和2976元,较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125元、170元、217元、235元和160元,较宝鸡分别低289元、349元、411元、478元和524元,较咸阳分别低358元、386元、429元、504元和535元,可见渭南和宝鸡、咸阳的差距在不断扩大。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杨凌区除外)10市均排第7位,仅高于汉中、安康和商洛。
低收入水平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即期消费。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67亿元,分别比宝鸡、咸阳少77.68亿元和69.5亿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85元,分别比宝鸡、咸阳低3348元和1638元。
查找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26亿元,较上年增长7.6%, 第二产业增加值243.46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177.59亿元,增长16.9%,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90年的39.1:29.6:31.3调整为2008年的18.6:47.1:34.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虽下降20.5个百分点,但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3和7.6个百分点,高于宝鸡7.6个百分点,仅低于咸阳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5和9个百分点,低于宝鸡、咸阳13.2和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虽提高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 ,但较全国低5.8个百分点,高于宝鸡、咸阳5.6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发达国家三产已占国民经济总量三分之二以上,沿海发达省市也占到50%左右,可见,我市二三产业仍需进一步壮大。
从产业内部来看,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缓慢,低收入、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占比重较大,2007年我市粮食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27.7%,而蔬菜和牧业分别占产值的7.4%、20.5%,与咸阳、宝鸡相比,咸阳蔬菜占26.4%、牧业占20.2%,宝鸡蔬菜占9.8%、牧业占4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步伐,影响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长期以来,我市重工业比重偏大(2008年,我市轻重工业比例为13.3:86.7,宝鸡为26.9:73.1,咸阳为27.8:72.2),且主要集中在资源依赖性行业,优势产业和主要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初级加工业上,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大,能耗较高。2008年上半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6.787吨标准煤/万元,居全省各市之首,分别较宝鸡、咸阳高4.976吨标准煤/万元、4.042吨标准煤/万元。
二、城市聚集效应不明显
多年来我市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缓慢,特色不突出,城市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功能不强,小城镇建设缓慢,城镇人口依然偏少,城镇化率偏低。2008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45.7%,陕西省为42.1%,西安市为67.5%,宝鸡市为39.5%,咸阳市为39.6%,我市仅约35%,远低于周边城市,有城无市,人气不旺,商气不足,所以难以产生聚集效应。
三、思想观念陈旧落后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落后、观念滞后。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质就差在思想观念上。我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安于现状,自我满足,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不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不浓,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挖掘潜力
一、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次贷危机”影响、人民币升值、因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处于低迷状态,国家适时采取了扩大内需,依靠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为我市经济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扩大投资,用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发展,这给我们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加大投资提供了机遇。二是沿海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给我们招商引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我市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历来是陕西最优的农业生态区,粮食年产量占全省1/5,棉花产量占全省4/5强,水果产量占全省近1/5,素有“陕西粮仓”、“陕西棉库”和瓜果之乡称誉。先后建成国家级优质农畜产品基地县19个,是陕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开展涉农深加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煤炭、铁、钼、黄金、石灰石等矿藏资源丰富,其中原煤50亿吨,以“渭北黑腰带”而闻名全国;金堆城钼矿约10亿吨,居全国第二,被誉为“中国钼都”;黄金居全国第三,潼关也因盛产黄金被誉为“华夏金城”;石灰石1.08亿吨;大理石1.3亿立方米,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着有利条件。可见渭南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具有广阔的空间。
三、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我市地处我国西北、华北和中原的交汇处,是陕西乃至西北的东大门,关中“一线两带”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建设上的重要一环,在全国的经济战略中具有呈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作用。交通便捷,距西安仅50多公里,陇海及西南、西韩、西延等六条铁路贯穿全市,高速公路与省内主要城市、周边省份连接,区内二级公路网化及乡村公路建设居全省前列,为我市经济发展依托西安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四、产业延伸与发展空间较大
产业集群化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全市工业已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机械、食品、建材、医药和纺织等八大优势产业,拥现出金钼股份、龙钢集团、渭河化肥及蒲城、澄城、韩城三大矿务局和秦岭、蒲城、韩城三大电厂等一批大型企业,为资源的深化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空间。
五、园区经济为发展提供了新平台
园区经济是实现产业聚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到2008年底,全市共建成渭南高新区、临渭区渭北产业园、澄城工业园、蒲城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韩城龙门生态工业园、华县工业园、国家渭南农业科技示范园等14个国家级或省级产业园区。韩城龙门生态工业园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园,以现代制药为主的临渭产业园、以煤电铝产业群为主的澄城工业园、以农化工为主的蒲城工业园、以冶金建材为主的富平工业园各具特色,这些为全市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和平台。
寻找出路
一、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解放思想的关键是要求各级党政部门的主要领导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与加快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全新思维理念。
二、强化招商引资,加大投资力度。在充分利用国家宏观政策、分析资源与产业优势,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现状,抓住产业转移机遇期,以招商引资为龙头,强化市场意识,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投资规模,推进经济高速发展。
三、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心城市向西向北扩展。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聚合人流,带动物流,激活商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最具潜力的产业。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的时候,经济社会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三次产业的发展顺序就要倒过来做,不是按照先一产,后二产,再三产,而是集中发展三产来促进二产、一产发展。目前我市经济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应以一二产业为基础,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以三产聚集人气,营造商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带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