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统计信息网

渭南县域经济发展路在何方

时间:2015-09-29 17:31:01       来源:渭南市统计局    点击量:

县域经济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渭南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左右,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经济的发展崛起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潜力也在县域,县域经济至关重要。

一、县域发展成就显著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要务,强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各县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强化产业支撑、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努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14年全市县域共实现生产总值1118.75亿元,是2004年的5倍,年均增加89.7亿元,特别是2010、2011、2012年年增加量均超过100亿元,2009年县域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2013年突破1000亿元。2014年县均生产总值111.88亿元,是2004年的5倍;5个县市突破100亿元,占50%,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市达到299.78亿元,是2004年的6.8倍。人均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全市县域人均生产总值25152元,是2004年的5倍,人均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市达到75567元,是2004年的5.8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是对经济的综合反映,财政收入则是经济发展成果的直接表现。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上价格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县域财政收入保持比较快的增长。2014年全市县域完成财政总收入84.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8.35亿元,分别是2004年的5倍和7.6倍,年均分别增长17.4%和22.4%。2014年财政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2个县市,最高的为27.06亿元,2004年最高的为4.56亿元。2014年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1个县市,为17亿元,2004年最高的为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2.9%提高到2014年的4.3%。

(二)发展潜力不断增大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及重点项目的带动下,投资总量持续扩张,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04年全市县域固定资产投资50.05亿元,2007年突破100亿元,2007-2010年每年增加量超过100亿元,2010年达到445.24亿元,2011年突破600亿元,2011-2014年每年增加量超过200亿元,2014年达到1275.49亿元,县均完成127.55亿元,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亿元的有2个县市。2005-2014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990.20亿元,年均增加121.84亿元,年均增长38%。

消费市场快速壮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各级紧紧围绕一系列惠民促消政策,着重激活农村市场,挖掘消费潜力,消费市场快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4年的65.5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22.32亿元,年均增加25.68亿元,年均增长17.3%。2004年零售总额超过10亿元的有3个县市,2014年超过50亿元的有3个县市,县均规模为32.23亿元。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县市积极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全市县域实现非公增加值541.47亿元,是2004年的6.8倍,年均增加46.21亿元,占生产总值增加量的51.5%,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35.8%提高到2014年的48.4%,增加12.6个百分点,占比高出全市水平0.9个百分点。

(三)运行环境明显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渭南市坚持把投资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秉承企业家至上的理念,不断创新创优服务,先后建立了重大项目推进委员会、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客商首问负责制、项目包联制和客商投诉限时办结制等服务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投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让利于客商,投资环境愈来愈好,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投资环境十佳城市、中国特色魅力旅游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称号,并多次获得苏商、粤商、浙商投资中国首选城市等殊荣。

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市县两级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从体制、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2005-2014年全市县域财政支出累计1099.56亿元,其中2014年县域财政支出216.95亿元,是2004年的12.7倍,年均增加19.99亿元,年均增长28.9%,县均财政支出21.69亿元。2014年财政支出超过30亿元的3个县市,最高的为31.38亿元,2004年超过2亿元的4个县市,最高的为2.31亿元。

(四)发展成果逐步显现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拉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个县市超过2000元,到2014年10个县市均超过7500元,最高的达到11400元。2004年开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的6个县市中,3个县市超过6000元,2014年10个县市均超过25000元,最高的达30071元。

民生保障日益完善。全市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扩大民生保障范围。财政支持民生力度加大,2014年全市县域216.95亿元财政支出中,农社卫住房支出102.76亿元,占总支出的47.4%,其中华县、蒲城、大荔3个县占比超过50%。社保体系逐步完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末县域内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4.7%,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人,污水集中处理率83.8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2.6%,主要污染物减排率3.873%,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8.3%,全市公众安全感满意率92.5%。

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各县市重视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改造提升了一批传统产业,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关闭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小企业,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逐步向技术驱动型转变,转变发展方式促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2014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1.36吨标准煤/万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下降4.1%,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产业生态环境大有改善。

二、县域发展差距犹存

(一)我市最强的韩城与全国百强、全省十强的差距

韩城市是我市唯一入围全省“十强县”的县级市。2014年韩城生产总值299.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556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00元。

1、韩城低于全国百强平均水平

2014年全国百强县市中,按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占据了60席,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分别占17席、14席和9席,东部占据绝对优势。按省份划分,山东18席,江苏17席,浙江14席,福建6席,安徽5席,辽宁5席,河南4席,河北、内蒙、江西、陕西各3席,湖南、四川、黑龙江、吉林、广东、贵州、山西各2席,新疆、云南、广西、宁夏、湖北各1席。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表现最为抢眼,共49席,占据了百强的近半壁江山,在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陕西3席分别为神木县排名第59、府谷县排名第69、吴起县排名第81,我市韩城与全国百强无缘。

全国百强2013年县均生产总值已达682.2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9.2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06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00元,韩城2014年这几项指标分别为全国百强2013年平均水平的43.9%、34.5%、93.7%、96.9%、73.5%,明显低于全国百强水平。

2、韩城在省十强中排名第六

2014年全省十强中,按区域划分,陕北、关中各5席,按地市划分,榆林3席,延安2席,咸阳2席,西安、宝鸡、渭南各1席。

韩城与全省十强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4年全省十强县均生产总值326.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8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558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46元,韩城较全省十强县均水平分别低26.79亿元、3.81亿元、30015元、2136元和446元。

(二)渭南与全国、全省的差距

2014年全市县均生产总值111.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83亿元,县域人均生产总值25152元。

与全国县均水平相比,我市县均水平差距较大。2013年全国县均生产总值已达148.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24亿元,全市2014年水平分别较之低36.63亿元和4.41亿元。

与全省县均水平相比,我市县均水平整体偏低。2014年全省县均生产总值113.98亿元,县均地方财政收入5.21亿元,县域人均生产总值39801元,全市分别低于全省2.1亿元、0.38亿元和14649元。

(三)渭南与宝鸡、咸阳的差距

从县域占比来看,宝鸡、咸阳提升,渭南下降。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县域及关中县域经济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分别从2011年的12.2%、30.1%下降到2014年的11.8%和27.5%,分别下降了0.4和2.6个百分点,而同期宝鸡分别提升0.8和0.5个百分点、咸阳分别提升1.5和1.6个百分点。

2011-2014年宝鸡、咸阳、渭南县域生产总值占比情况

年份

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比重(%)

占关中县域生产总值比重(%)

全省

关中

宝鸡

咸阳

渭南

关中

宝鸡

咸阳

渭南

2011

100.0

40.4

8.2

12.8

12.2

100.0

20.3

31.7

30.1

2012

100.0

40.4

8.4

12.8

12.1

100.0

20.8

31.6

30.0

2013

100.0

42.5

8.8

13.8

12.0

100.0

20.6

32.5

28.4

2014

100.0

43.0

9.0

14.3

11.8

100.0

20.8

33.3

27.5

从县均规模来看,咸阳已赶超渭南。2004年宝鸡、咸阳、渭南县均生产总值分别为15.03亿元、16.52亿元、22.18亿元,渭南最高,2014年宝鸡、咸阳、渭南县均生产总值分别为94.09亿元、123.28亿元、111.88亿元,渭南高于宝鸡低于咸阳,由第一降为第二。

从排位情况来看,渭南落后于宝鸡和咸阳。宝鸡、咸阳、渭南县市数分别为9个、11个、10个,从2007年到2014年,在全省83个县市综合排名中,综合排名在前20位的县市数宝鸡保持4个,咸阳由2个增加到6个,渭南由2个减少到1个;综合排名在50位以后的县市数宝鸡由4个减少为2个,咸阳保持2个,渭南由4个增加到5个。从综合排名进退位情况来看,2014年宝鸡、咸阳综合排名进位的县市多于渭南,退位的县市少于渭南,宝鸡退位最多的后退7位,咸阳最多的后退4位,渭南最多的后退21位。渭南各县市排位明显落后于宝鸡和咸阳。

2014年渭南、宝鸡、咸阳县市综合排名及进退位情况对比





















单位:个、%

地市名

县市数

排前20位县市

排50位后县市

2014年进退位县市数

2007年

2014年

2007年

2014年

个数

占比

个数

占比

个数

占比

个数

占比

进位

持平

退位

宝鸡市

9

4

44.4

4

44.4

4

44.4

2

22.2

6

2

1

咸阳市

11

2

18.2

6

54.5

2

18.2

2

18.2

3

6

2

渭南市

10

2

20.0

1

10.0

4

40.0

5

50.0

2

2

6

三、直面差距追溯根源

从全国来看,东中部发展明显好于西部,我市地处西部,与东中部无法相比,就陕西来看,与同处关中道的宝鸡、咸阳也有很大差距,值得我们深思。经过进一步梳理分析,笔者认为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增长依赖性强。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资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全省关中地区11个县市依靠煤炭资源,我市就占5个,占全市县市总数的一半,宝鸡、咸阳分别占2个、3个;关中3个县市依靠非金属、金属矿产资源,我市占2个。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将面临资源枯竭,直接影响资源依赖型经济的发展。

特色经济尚未形成。目前各县市发展特色不明显,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以“初加工—销售”为主的粗放式经营,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渭南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产品单一,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少,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品牌少且规模小,经济发展缺乏特色。

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一方面,服务业占比偏低。2014年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5:53.5:31,一产占比偏高,高于全省县域2.2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虽高于全省县域水平,但较2004年下降了6.1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县域服务业增加值为82.27亿元,2014年为346.7亿元,年均增加26.44亿元,占生产总值年均增加量的29.5%,不足三分之一,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中,设施农业起步较晚,附加值偏低的种植业占70%以上,工业中以资源为主的重工业占80%以上,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产业链短,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传统服务业占50%以上,现代服务业占比偏低。

非公发展仍有差距。2014年全省非公占比为52.7%,全省83个县市中有28个县市占比超过52.7%,其中宝鸡4个,咸阳6个,渭南1个。2014年全市县域非公占比为48.4%,较宝鸡、咸阳分别低6.8、3.8个百分点;全省非公占比排40位以后的县市宝鸡4个,咸阳5个,渭南7个,渭南排位明显偏后。

县域之间发展不均。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以及改革开放力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市10个县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总量上看,2014年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市达299.78亿元,而最低的仅为37.16亿元,二者相差262.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超过17亿元,最低的不足2亿元,相差15.08亿元。从发展速度上看,2014年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县市增长11.6%,最低的县市仅为8.3%,相差3.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县市超过15%,最低的县市下降10.6%,相差悬殊。从人均收入水平看,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县市为11400元,最低的县市为7620元,相差37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30071元,最低的25563元,相差4508元。

县域财力依然薄弱。2004-2014年全市县域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4%,财政支出年均增长28.9%,两个收入增速明显低于支出增速。2014年全市县域财政总收入84.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8.35亿元,分别占县域生产总值的7.5%和4.3%,比全省水平低3.5、0.3个百分点。

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虽然近年我市城镇化率有所提高,但和全省相比,城镇化水平仍偏低。2014年全省县域城镇化率为41%,全市县域39.29%,较全省县域低了1.71个百分点。从排位情况看,全市5个县市城镇化率排在全省50位以后。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县市宝鸡4个,咸阳7个,渭南1个,农民人均纯收入排40位后的县市宝鸡2个、咸阳3个,渭南7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3万元的县市宝鸡4个,咸阳6个,渭南1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40位后的县市宝鸡3个、咸阳3个、渭南5个。低收入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水平,2014年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40位后的县市宝鸡3个,咸阳1个,渭南5个,消费对渭南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不如宝鸡和咸阳,经济增长乏力。

四、县域经济发展原则

渭南作为陕西的东大门,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是西部省份融入东部地区的衔接地段,是“关中—天水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和“晋陕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的地级市,又属“大西安”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经济圈。辖区内10个县市中,合阳、澄城、蒲城、白水、韩城地处渭北黑腰带,煤炭储量丰富;华县和潼关分别享有“中国钼都”、“华夏金城”之美誉;华阴、富平依托秦电、陕压、陕焦等大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比较高,华阴还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岳华山所在地,富平还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柿乡”;大荔是我市的农业大县,已形成了“沙苑108(黄花菜、红枣、花生)、黄洛果菜瓜、庭院上香菇、滩区鱼笋杂、牧业牛当家、实现产业化”的农业产业新框架,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枣乡”。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独有的区位、资源优势,抓住当前大好的政策机遇,遵循科学发展的总原则,进一步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县域是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并与历史人文和特定资源紧密相关。各县市应立足于县域实际,重新审视县情,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等,在吃透县情的基础上理出思路,主动打破县域封闭,选好主导产业,找准突破点,努力探索适合本县情况的增长模式。

坚持特色经济原则。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县域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拼特色。特色出精品、特色出效益。各县市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围绕高效益进行大力度的资源整合,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力争让特色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代名词。

坚持开放创新原则。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县域经济是现代经济,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跳出县域范围,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积极引入新的发展理念和运行机制,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树立敢为人先的发展理念,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要务。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灾害频发,这些早已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否则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各县市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新理念,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节能减排责任制,充分发挥生态环保的引导作用和倒逼机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

五、立足县情奋起直追

发展县域经济要立足县情,以自身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和特点为基础,坚持市场导向,明确支柱产业,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加快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投资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质的飞跃,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渭南有陕西最大的“粮仓”、“棉库”,是中国大陆最优的果菜生产基地和新兴的畜牧养殖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前景非常广阔。要继续按照“稳粮、优果、兴牧、扩菜”的思路,充分发挥区位生态优势,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配置,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工程,构建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农产品基地,重点支持区域性特色产业扩规模、创品牌、提档次,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力促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思路,立足比较优势,围绕农产品深度加工、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及城市工业配套加工,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实施食品、医药、纺织、花炮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行业,逐步改变工业生产对资源过度依赖的现状,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打造园区发展平台。坚持把园区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继续按照“一县一园、一园一业”的思路,完善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引导园区朝着集群化、特色化和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加快新型煤化工、拓日太阳城、卤阳湖通航产业及经开区环保产业园的发展,推进能源化工产业升级转化和装备制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渭南每个县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这种县域所独有的特色资源富含浓厚的文化底蕴,其垄断性、独特性及可持续性是其他类型的资源所无法比拟的,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质资源的潜在优势,打造“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圣地、人文渭南”。重点建设华山少华山自然山水、洽川黄河湿地、韩城元明古居、潼关古城、富平陶艺等精品景区,多角度培育山水人文、历史名胜、生态观光等不同风格的旅游内容,配套建设地方小吃、休闲娱乐、民俗演艺等服务设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发展格局。深度挖掘老腔、皮影、阿宫腔等民俗文化内涵,组建渭南演艺集团,建设中华仓颉文字博物馆、司马迁史记碑林、华州国际皮影等文化创意产业园,不断增强发展的“软实力”,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二是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大型超市等服务行业,推进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咨询、中介、家政等新兴服务业,重视发展文化休闲、职业培训、健身娱乐、社会养老等生活服务业,特别是要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使其成为地方财源的重要支撑。

继续壮大民营经济。虽然大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强县富民的有力支撑,但小企业是增加就业、活跃市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民众自我创业、市场机制调节、政府支持引导,要积极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虽然渭南各县市城乡居民收入近年有所提高,但在全省仍处较低水平,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增长。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如:积极扩大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待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拓宽居民收入渠道,建立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居民收入多元化,以较高的收入水平刺激带动消费需求。

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支撑,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是要确立城镇化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和载体地位,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等,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二是要坚持“以产兴镇、以镇促产”,把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谋划和带动城镇建设,积极为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和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和企业向城镇集中,提高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三是要抓住全省重点示范镇建设的机遇,充分依托各自的特色资源,打造一批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旅游旺镇,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积极培育人才资源。市场经济的角逐,实质上是人才的角逐。我们要积极培育人才资源,大胆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县域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能力和知识水平。一是采取报考公职人员优先录用、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县域基层就业。二是继续做好选拔应届优秀大学生到乡镇、村等基层工作,探索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聘方式、考核办法和期满后有序流动机制。三是不遗余力地抓好经济型招商型的党政人才队伍、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新型农民队伍等四支队伍建设,充分挖掘人才潜力。

责任编辑:综合科

返回网站首页

相关热词搜索:渭南 何方 县域

统计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