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推进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加财政收入、保障民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全力当好非公经济“服务员”,不折不扣地把中省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竭力创造最优营商环境,促进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非公经济发展呈现出规模扩张的良好态势,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一、“十三五”时期全市非公经济发展现状
(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十三五”期间,全市非公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末,全市“一套表”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有资质的非公建筑业、限额以上非公批发和零售企业、限额以上非公住宿和餐饮业企业、非公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规模以上非公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分别为540、253、549、194、234、137户,比2016年分别增加133、163、205、41、114、61户。各行业的非公法人单位数占比均较2016年有所提高,非公企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二)经济总量逐步扩张
2020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890.21亿元,是2015年的1.25倍;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7.7%,虽较2015年下降0.9个百分点,但与全省差距由2015年的4.8个百分点缩小至2020年的3.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市场主体日益扩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日趋活跃,市场主体日益扩张。2020年末全市新增市场主体50165户,同比增长12.6%,其中企业12947户,增长16.1%;个体工商户36502户,增长11.5%;农民专业合作社716户,增长7.5%。
(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从非公经济内部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占比由2015年的6.6:57.1:36.3调整为2020年的8.8:44.1:47.1,第一、三产业占比分别提高了2.2、10.8个百分点,二产占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仍占据全市非公经济发展主导地位。从非公经济行业占比来看,房地产业占比97.8%,工业占比60.9%,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比51.2%,其他服务业占比37.5%,均较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非公经济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五)民间投资日趋活跃
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的持续推进,投资环境逐步优化,各类市场主体负担减轻,投资力度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市民间投资累计投资额是“十二五”时期的1.3倍,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15年的55.3%提升至2020年的58.7%。2020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2.7%,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8.2个百分点,“十三五”年均增长5.9%,其中房地产民间投资增长最快,年均增长8.7%,对全市民间投资的拉动作用也逐年递增,2020年拉动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8.4个百分点,拉动作用较2015年提高10.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对改善全市投资结构、提升自主投资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行业结构发生变化
从内部行业组成结构看,2015年全市非公经济占比较高的三大行业分别是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他服务业,占比分别达到49.1%、11.1%、8.3%;2020年内部行业结构发生变化,但工业仍占非公经济行业的主导地位,而房地产业由2015年的6.3%提高到2020年的13.7%,跃居行业第二,主要得益于2017年以来,全国各地知名房地产商相继入驻渭南,全市楼市骤然升温,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高速增长。
(七)研发投入力度加大
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非公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和营业收入分别为6.20亿元、1020.58亿元,分别增长24.5%、0.6%。规上工业非公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61%,较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0.54%)0.07个百分点。非公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力度加大,R&D经费内部支出逐年增加。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制约,整体发展水平低
分季度来看,一季度的非公经济占比较高,全年的非公经济占比较低。受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影响,年度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始终在70%以上,导致以畜牧业为主的非公农业占比较低,进而影响全市非公占比提升。“十三五”以来,全市非公经济占比一直居于全省第八位,始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关中五市排末位。
(二)县域非公占比分化明显
2020年,9个县市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为49.7%,较2015年降低了0.4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县域非公经济占比分化明显,发展压力不减。从9个县市来看,2020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最高的县市与占比最低的县市高出12.5个百分点,差距较2015年拉大2.7个百分点,县域间发展差异分化明显。
(三)企业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不强
全市非公企业以分布散、规模小、效益低的个体工商户为主,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非公企业凤毛麟角。从上市挂牌企业数量来看,全市仅有1户在主板上市的企业。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非公企业户均产值2.03亿元,为公有制企业户均产值的16.9%;资质内建筑业非公企业户均产值0.51亿元,为公有制企业的9.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非公企业户均销售额0.64亿元,为公有制企业的3.3%。
(四)“两低”表现明显,特色发展不突出
与非公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全市非公经济产业特色不明显,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不高。主要表现为“两低”:一是产业层次低。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206.81亿元,占比10.0%,主要集中在生物产业,而新能源汽车和数字创意产业尚未突破。全市非公企业以传统产业居多,新兴产业数量少,且相当一部分是原材料加工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均不高,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普遍较低,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二是产业集聚度低。产业分布以煤炭、钢铁、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居多,其他产业优势不突出,企业配套协作能力不强,知名度高的产品非常稀缺,缺乏真正能发挥龙头作用、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五)企业实力较弱,融资渠道不畅通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惠企政策,但长期以来可供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较窄,融资难、资金短缺问题依然制约着非公企业的发展。一是管理水平低。大多数企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对优秀管理人才和科技人员引进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水平不高,创新意识不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二是融资难度大。多数非公企业规模较小,信用较低,难以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加之部分企业财务不健全,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债券市场出于风险防范和经营成本等考虑,对这类企业普遍存在惜贷现象,从而制约了非公企业的发展。三是民间借贷成本过高。部分中小企业从小额贷款公司借贷成本较高,且资金规模小、贷款周期短。
三、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的建议
(一)立足本地实际,规划发展路径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明确非公经济发展方向。以习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立足全市实际,优化全市非公经济产业布局,推动协同发展。二是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按照全市工业倍增计划确定的“353”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有色冶金、食品工业、新材料、能源工业、精细化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新能源、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渭南的新名片。
(二)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强力推进落实《关于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渭南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项目建设实施意见》,用足用好企业全生命周期监测服务平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千方百计创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强化用地保障、资金保障、交通物流和政策落实,着力打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着力打造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
(三)强化招商引资,积蓄发展动能
坚持大中小并举,主动走出去,引进一批铸链、补链、强链、优链的企业和项目,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对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增长动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强链与延链并举、招大与招精并举、招商与引智并举,解决好“招什么商”的问题;要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机制,解决好“怎么招”的问题。通过招商引资,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夯实发展基础。
(四)拓宽融资渠道,缓解资金压力
一是按照省工信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融资服务降费奖补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公司积极申报,加快奖补资金落实进度和精准度,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二是结合已印发的《渭南市民营企业纾困资金管理办法》,建议金融部门进一步放宽授信门槛,确保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鼓励担保机构大力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降低小微企业担保费率。
(五)加大培育力度,打造龙头企业
一是重点培育有潜力的企业,形成新的发展动能,争取达标入库,为全市经济发展增强坚实的“后备军”。二是聚焦“353”产业发展战略和布局,对优势领域企业进行系统梳理,促进各种资源要素聚集,努力打造自己的百亿级龙头企业。
(六)重视人才招引,扩充人才队伍
一是围绕企业需求,实施靶向引才,聚焦“工业倍增”计划,鼓励引导人才向重点扶持企业集聚,实现“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效融合。二是依托市中小企业促进中心和市中小企业协会两个机构,联合陕西工商管理学院,科学制定人才培育计划,为企业培养懂市场、会经营的本土高级管理人员。三是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做好引进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就医等事宜,为人才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