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渭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大局,围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和落实“六保”任务,适时运用中省市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和其他专项扶持政策,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但全市非公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压力犹存。
一、全市非公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2020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890.21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为47.7%,较前三季度下降0.4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排全省第8位(不含杨凌区,下同),位次与上年持平。
从非公经济内部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占比为8.8:44.1:47.1,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仍是全市非公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二、全市非公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大型企业带动作用明显
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非公企业中,产值超10亿元的工业非公企业共17户,合计产值同比增长3.2%,高于全市规上工业非公产值增速4.7个百分点。全市产值前10户的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合计非公产值较上年增长8.2%,高于全市资质内建筑业非公产值增速18.5个百分点。
(二)新入库企业产能释放较快
2020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户,其中16户为非公企业,户均产值2.21亿元,高于全市规上工业非公企业户均产值0.18亿元。新入库非公企业产能释放较快,拉动了工业非公经济总量的增加。
(三)行业结构发生变化
2020年,全市非公经济的结构发生变化。从分行业变化情况看,本行业非公增加值占全部非公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的行业有工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农业,与上年相比,除工业非公增加值占全部非公增加值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外,其余三个行业比重分别提高2.6、0.7、1.9个百分点。
(四)民间投资活力增强
2020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2.7%,虽较上年下降11.5个百分点,但较1-11月份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占比最大的房地产民间投资增长53.3%,拉动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8.4个百分点,拉动作用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较1-11月份提高2.3个百分点。
(五)非公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加大
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非公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和营业收入分别为6.20亿元、1020.58亿元,分别增长24.5%、0.6%。规上工业非公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61%,较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0.07个百分点。可见非公企业科技创新意识增强,R&D经费内部支出增加。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2020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虽与全省的差距缩小(2019年与全省相差4.7个百分点),但在全省10个地市中始终排第8位,仅高于延安市和榆林市,低于同在关中地区的宝鸡市(50.1%)2.4个百分点、咸阳市(52.1%)4.4个百分点、西安市(53.1%)5.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发展水平和兄弟地市差距较大,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二)县市区非公经济差异明显
全市13个县市区中,9个县市区的非公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县市区看,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最高的达63.8%,最低的只有29.7%,相差34.1个百分点;分区域来看,9个县市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为49.7%,4个城区的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为43.1%,县域和城区相差6.6个百分点,区县之间非公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三)非公经济行业发展不均衡
分行业看,2020年,全市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非公经济的占比均达到90%以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非公占比在50%以上,这些行业已成为全市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行业。金融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的非公占比却很低,仅为12.0%和23.1%。
(四)非公企业数量多但贡献低
根据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平台,全市规上工业、资质内建筑业、限上批零业等行业的非公企业户数占比与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不匹配,尤其是批零行业,其非公增加值占比不足50%,远低于批零非公企业户数占比。
(五)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对非公占比影响较大
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非公占比逐季下降,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别为62.4%、34.6%、23.7%、23.1%。而全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4.4%,分别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提高45.3、16.5、2.9个百分点,占比逐季提高,导致以畜牧业为主的非公农业占比逐季下降,进而影响全市非公占比提升。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思想认识,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以及在民营经济发展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省市经济稳增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等决策部署,强化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扶持非公有制企业的认识,形成内外协作,相互帮扶的工作机制,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推动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外部动力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思路、指方向、搭平台、解难题,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高效服务。二是优化政策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
(三)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一是加快金融创新,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可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通过资产评估、资金评估、信誉评估等形式为企业风险抵押担保,解决企业的流动资金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担保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财政担保作用,有效引导银行和商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银企合作。
(四)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创新步伐,鼓励管理创新,着力扩大和提高科技研发规模和水平,继续优化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质效水平。二是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策划包装一批重点项目,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积极开展项目招商,狠抓项目建设进度和投产达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交流平台,开展非公企业招聘,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各种场地、信息、咨询等服务。四是鼓励非公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产环境,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五是帮助企业完善医疗、养老、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