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坚持新发展理念,奋力追赶超越,扎实推进“五新”战略任务,聚力“三个经济”发展,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聚力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增效益,克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三去一降一补”的政策,基本实现了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经济发展新活力不断释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的既定目标。
一、经济总量稳中有增,结构调整效果显现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十三五”以来,全市经济发展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改造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364.42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1866.27亿元,总量增加了501.85亿元,年均增长5.0%。
(二)财政收支持续增加。“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态势,及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和培育税源,保持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6.03亿元,较2015年增加3.97亿元,年均增长1.1%。财政支出方面,全市不断加大对“三农”、教育、社保以及民生工程等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2020年全市财政支出483.62亿元,较2015年增加148.58亿元,年均增长7.5%。
(三)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8.8:40.6:40.6,发展到2020年的20.0:34.9:45.1,一产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二产占比下降5.7个百分点,三产占比提高4.5个百分点,表明我市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逐步形成了以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国民经济产业格局。
二、农业经济稳中有进,现代农业发展良好
(一)农业经济稳步向好。“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业经济稳步向好。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47.9万吨,较2015年增加了30.63万吨,粮食产量取得了“十六连丰”的好成绩,为全省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蔬菜产量316.57万吨,增加63.34万吨;肉产量15.65万吨,减少6.36万吨;蛋产量14.64万吨,增加3.8万吨;奶产量48.14万吨,增加7.74万吨。202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8.23亿元,年均增长4.2%,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为16.3%,较201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稳中向好,品质不断提升,品牌逐年增加并产生了明显效应,特色日益鲜明。2020年全市水果面积达314.59万亩,较2015年增长6.9%,年均增长1.4%;水果总产量达358.1万吨,位居全省第二,较2015年增长14.8%,年均增长2.8%;园林水果产值达到214.6亿元,较2015年增长92.4%,年均增长14%,果业真真正正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品牌创建取得了显著成果。“白水苹果,亿万人的口福”“蒲城酥梨,多润多汁”“南荔枝,北冬枣”“临渭葡萄,一年四季好味道”“合阳红提,红动中国”“澄城樱桃,甜蜜蜜”等区域公用品牌口号脍炙人口。2020年,全市“白水苹果”、“大荔冬枣”、“蒲城酥梨”、“临渭葡萄”、“合阳红提”、“潼关软籽石榴”、“富平尖柿”、“澄城樱桃”等八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186亿元,其中“白水苹果”名列中国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10位,“大荔冬枣”名列第13位。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形成,畅通和便捷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现代农业稳健发展。现代农业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农业走向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的必由之路。十九大以来,全市按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推进、工业化带动的思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良好。2016年种植业内部的粮食、蔬菜、水果、其他作物结构比为14.9:21.8:39.2:24.1到2020年调整为11.9:23.5:43.1:21.5,粮食所占比重下降,蔬菜、水果所占比重上升,水果和蔬菜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2020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40.2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29.5%,平均亩产量3276公斤,高出蔬菜平均亩产40.9%;全市家庭农场2247个,较2017年增加了18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501个,较2017年增加了198个;新型职业农民15478人,较2019年增加了4448人。全市产业化龙头企业206个,开展乡村旅游的村数达到94个,农副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5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8%以上,加工比逐年攀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得到了很好体现。
三、工业经济规模扩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一)工业经济规模扩大。“十三五”期间,在“工业强市”的一系列政策引导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在结构战略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全市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效,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发挥有力。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617户,较2015年增加了173户。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561.33亿元,较2015年增加了77.96亿元,年均增长4.8%。
(二)经济效益持续改善。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市工业积极挖掘自身潜力,通过降低成本、完善管理、拓宽经营渠道等方式,确保工业经济运行质量。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809.48亿元,较2015年年均增长12.2%;“十三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保持了逐年增加的态势。2020年实现利润总额69.85亿元,较2015年增加了70.84亿元。
(三)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全市工业经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能源、食品、化工、装备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六大主导行业为主、“重化工”特征明显的工业生产体系。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非能工业完成产值1533.01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7.3%,较2015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2019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值达到206.81亿元,较2015年增加104.07亿元;2020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16.3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0.9%,较2015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非能工业占比、战新工业产值、装备制造业占比的不断提高,证明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在逐步加快。
四、投资效应大幅提升,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一)投资效应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优化投资环境,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年均7.1%的增速,累计施工项目1.55万个,是“十二五”时期的1.2倍,累计投产项目0.96万个,是“十二五”时期投产项目的1.3倍,不但施工项目大幅增加,项目投产率也不断提升。同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项目累计新增固定资产达7398.98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4倍。
(二)工业投资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制造业投资,在多个行业实现新突破,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其中,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5.3%,总投资50亿元的天臣新能源年产8GWh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项目、总投资36.9亿元的陕西富平前海智能新创维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酵素城核心区项目、总投资17.9亿元的陕西红马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锂电池、总投资14亿元的友发钢管年产300万吨钢管项目等一批高端制造业项目顺利推进。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年均增长2.4%,总投资32亿元的陕西富平热电新建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华能渭南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9亿元的合阳县9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澄城县农光互补综合示范项目等一批能源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三)民间投资充满活力。“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以更大气力把放管服改革推向深入,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和外来投资者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民营企业投资力度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市民间投资累计投资额是“十二五”时期的1.3倍。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由2015年的55.3%提升至2020年的58.7%。民间投资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对改善全市投资结构、提升自主投资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一)居民收入逐年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304元,较2015年增加9832元,年均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1元,增加5036元,年均增长8.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由2015年的2.93:1缩小到2020年的2.57:1。
(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商业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农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城乡市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整个消费流通领域呈现繁荣活跃、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居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发展。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3.58亿元,较2015年增加了171.3亿元,年均增长6.5%。
(三)消费热点特色鲜明。从重点监测的商品来看,“十三五”期间,除干鲜果品及水产品等改善型商品消费增长较快以外,智能手机、电子产品等新兴消费品也快速升温。2020年,干鲜果品类零售额14.99亿元,是2015年的4.7倍,年均增长36.2%;水产品类零售额1.14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1%;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72.88亿元,是2015年的1.4倍,年均增长6.5%;通讯器材类零售额达6.76亿元,是2015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4%。
六、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市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先后建成东雷抽黄二期、三门峡库区移民防洪保安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渭南火车站改造、城区公园、中心医院、高级中学、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市博物馆、西入口改造、黄河水引入渭南北水厂、天然气利用和集中供热等民生工程建成投用。中心城市“四纵四横”道路提升改造顺利,“一城三区三走廊”的城市空间结构初步形成。蒲白黄高速建成通车,沿黄公路、合铜高速渭南段全线贯通,县县通高速目标全面实现。市电信枢纽楼工程和电信GSM扩容工程等项目也先后投入使用,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4G网络通信已全覆盖境内各个乡镇村庄。2020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492.67万部,较2015年末增加48.67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50.3万户,较2015年增加80.31万户。
(二)教育卫生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不论从办公教学条件、硬件设施、职工素质、卫生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末,全市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4所,在校学生2.51万人,较2015年增加0.57万人;各类中小学925所,在校学生53.98万人,较2015年增加1.63万人。2020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4191个,其中医院181个,较2015年增加75个;拥有床位3.34万张,增加1.1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23万人,增加1.54万人。
(三)社会保障日趋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切实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健全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2020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456.7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54.9万人,较2015年增加12.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3.53万人,增加7.2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6.3万人,增加11.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3.12万人,减少2.58万人。2020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0所,增加34所;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1.8万张,较2015年增加0.7万张;农村互助幸福院1751所,床位数1.51万张;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7所,床位数2365张。
“十三五”期间,面对多重挑战和难得机遇,全市人民迎难而上,担当作为,脚踏实地、苦干巧干,克难攻坚,创新进取,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展望“十四五”,历史的指针亦指向新的刻度,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市各级应当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打造“一市两区三地”目标,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再鼓干劲,再添活力,再强措施,谱写新时代渭南追赶超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