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原材料。近年来,伴随着全市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规模和效益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和提高,成为助力全市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的主导行业,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应看到,经济体量偏小、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环保、能耗等问题开始显现,对行业持续稳健发展带来阻力,还需进一步以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为引领,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整体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从2018年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户数不断增加,分别为79户、99户和103户。产值总量逐年攀升,从2018年的113.23亿元发展到2020年的127.66亿元,净增14.43亿元。202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617户,共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983.09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3户,户数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6.7%,完成工业总产值127.66亿元,在全市规上工业中占6.4%,产值较上年增长9.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6个百分点。
1.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内部行业分布情况看,以石膏、水泥制品及类似制品制造行业为主的行业企业最多,拥有生产企业57户,产值占比最高,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8.63亿元,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45.9%,在该行业的9个行业中类中占比最高,产值较上年增长16.2%;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53亿元,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23.1%,较上年增长3.0%;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75亿元,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20.2%,较上年增长13.3%;以上三个行业合计完成产值113.91亿元,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总产值的89.2%,较上年增长11.9%。
2.区域分化明显,产业聚集相对集中
截止2020年,从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区域分布情况看,主要集中于韩城市、富平县和临渭区3个县市区,企业数量分别为21户、19户和12户,3个县市区合计共有单位52户,占全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企业数量的50.5%。从产值总量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富平县、经开区和韩城市3个县市区。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55.30亿元、20.18亿元和11.14亿元,3个县市区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6.62亿元,占全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总产值的67.9%,分布区域较为集中,较上年增长6.2%,拉动行业增长4.3个百分点,奠定了强有力的发展基础。
3.产销水平衔接较好,整体运行质量平稳
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生产、销售实现平稳发展的同时,行业运行质量逐步改善,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截止2020年末,全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销售产值123.00亿元,较上年增长9.5%,产销率为96.4%。实现营业收入94.91亿元,占全市的比重为5.2%,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2.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2.02亿元,占到全市利润总额的17.2%。
4.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涉及的主要产品产量来看,主要有15种,其中影响程度较高的有9种,且部分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截止2020年末,沥青和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同比增长180.2%、水泥混凝土排水管同比增长8.2%、商品混凝土同比增长6.5%、硅酸盐水泥熟料同比增长6.3%、石膏板同比增长5.6%、水泥同比增长5.5%。
5.龙头企业主导作用较强
近年来,随着全市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的稳定发展,也培育产生了部分龙头企业,成为支撑该行业发展的主要支撑者。2020年,在龙头企业中,以陕西富平生态水泥有限公司、陕西富平水泥有限公司、陕西实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和蒲城尧柏特种水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水泥制造企业,全年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5.52亿元,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20.0%;渭南曙光伟业混凝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富平县坤泰混凝土有限公司、陕西地豪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和韩城尧柏阳山庄水泥有限公司为引领的水泥制品制造企业,全年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4.4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11.3%。除此之外,陕西亚升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陕西华达陶瓷有限公司的粘土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和北新建材(陕西)有限公司、泰山石膏(陕西)有限公司的轻质建筑材料制造等企业产值规模不断扩大,对全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尽管全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发展成绩显著,但由于规模偏小、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的因素影响和节能环保、节能降耗等政策的深度实施,该行业发展还存在发展不足、发展的可持续性还不牢固的问题。
1.经济规模偏小,大中型企业偏少
2020年,在全市规模以上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数为4家,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仅为5.0%,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的占比为3.9%,小微型企业99家,占比为96.1%,大中型企业数量偏少,小微型企业数量偏多,规模普遍较小。大中型企业中营业收入过十亿元的企业仅有陕西富平生态水泥有限公司1家,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也仅有3家,分别为蒲城尧柏特种水泥有限公司、陕西大荔秦悦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陕西华达陶瓷有限公司,大中型企业创造的营业收入合计为18.68亿元,占全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19.7%。在99户小微企业中,营业收入不足亿元的企业有79家,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企业数的76.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合计为29.37亿元,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营业收入的30.9%。
2.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偏弱
根据最新的2019年科研公布数据显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和队伍,科技人才少。全市工业研发经费虽有12.11亿元,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66亿元,仅占到5.5%。从经费来源来看,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获得政府部门研发经费的扶持资金为1982.90万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仅182万元,占9.2%;从企业办研发机构情况来看,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办研发机构为54个,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为3个,占5.5%,研发机构明显偏少;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合计申请专利567件,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仅7件。2019年,全市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5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7个百分点,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依然徘徊在很低的水平上,导致绝大部分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以及新产品的研发。在全市2019年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89户,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户,占比为10.1%,这9户企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3.80亿元,占比为6.7%,贡献份额明显偏低,拉动作用偏弱。
3.综合能耗增加,节能降耗压力犹存
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规模扩大和总量提升的同时,虽然单耗有所下降,但综合能耗随之增加。2020年,全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能耗为71.70万吨标准煤,较上年增长了9.0%,占全市工业能耗的比重为3.8%,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5616吨标准煤,较上年减少了0.0027吨标准煤。
三、抓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建议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高新技术等新产业占比依然偏小,受资源、技术装备以及环保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要继续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由单一的水泥生产转向多元产业,延伸发展预拌砂浆、商品混凝土及建筑预制构件、水泥制品等行业,转变现有发展方式,促进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健康、快速发展。
1.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不断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引导扩大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投资规模。一是对部分先进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技术产业集中投入,以大项目为载体,形成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升级;二是鼓励企业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整合产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盈利水平,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主要抓好近两年的续建项目,增加行业的项目数量,扩大有效投资,奠实发展基础。具体来说,就是抓好非金属矿物制品2020年度在库的92个项目,推进在库项目和新建项目尽快落地,形成有效投资,缩短工期,使其尽早达产达效。
2.强化绿色发展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走的是一条外延式扩张的道路,这种靠消耗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要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最大限度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提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节省资源,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二是持续提升环保措施和环保设备,使水泥企业不对周围环境排放废渣废料和废水,由其自身循环解决,使水泥行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产业。
3.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支持新建企业尽快释放产能。从2020年度新进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库的情况来看,全市工业成长型入库企业数46个,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12户,2020全年新增产值7.0亿元以上。要关注支持这些新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态,保障各类要素投入,使其尽快释放新的产能。
4.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保持行业健康有序。一是注重监管,积极发挥政府监管功能,稳定市场价格,避免出现恶性竞争,避免出现价格大起大落的情况。二是提供转型支持,不断加大技改的投入补贴力度,并进行技术方案的指导及帮助,对水泥企业的转型转产给予政策支持,减轻企业在转型转产和环保投入方面的压力。三是助力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引导水泥行业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接轨,实现行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