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经济新常态下,县域经济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如何科学梳理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遵循社会自然发展规律,抓住“牛鼻子”,找准着力点,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深入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十三五”全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贯彻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和减税降费等重大举措,聚力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县域经济得到了竞相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支撑主体。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实现生产总值6154.07亿元,是“十二五”的1.21倍,年均增加210.64亿元。县域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037.6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327.79亿元,年均增长5.3%。2020年,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的有6个县市,突破150亿元的有4个县市。
产业结构逐步调优。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协调发展这条主线,落实中省市县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地方特色服务业发展道路。2020年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是22.44:36.47:41.09,和2015年相比,第一产业占比提升了6.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回落了12.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升了5.9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第一、第三产业占比提高,第二产业占比回落。
特色农业发展良好。五年来,全市特色优势农业得到较快发展,白水苹果、大荔冬枣、蒲城酥梨、临渭葡萄、合阳红提五大区域公用品牌持续增值,韩城花椒、澄城樱桃、富平尖柿、华阴甜柿、潼关软籽石榴等产业已形成规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十三五”期间,县域粮食总产量达到876.72万吨,其中2020年为192.67万吨,较2015年增加了22.13万吨,为全省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县域水果产量年均增加7万吨以上,2020年达317.73万吨。2020年,全市县域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310.32亿元。
工业经济稳步向好。“十三五”期间,渭南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强要素保障和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现代化产业链水平,县域工业取得较快发展,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2%,呈现出运行总体稳定、效益不断改善的态势,在全市经济发展中亦然发挥了主导作用。与此同时,也培育形成了一批新的龙头企业,如蒲城清洁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友发钢管有限公司等,企业迅速壮大,发展前景也很乐观,产业联动进一步增强,成为工业经济新的拉动者。
消费市场日趋活跃。五年来,随着城市综合体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加快,各县市紧紧围绕一系列服务消费升级行动,实施发展现代服务业,居民消费持续向好,县域服务业日益繁荣,消费品市场得到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8.50亿元,是“十二五”的1.72倍。2020年,全市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6.41亿元,较2015年增加了117.46亿元,年均增长6.5%。2015年各县市社零总额均未超过60亿元,2020年超过70亿元的有3个县市,总体规模扩张,活力增强。
民营经济活力显现。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关于发展中小微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围绕“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突出抓好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和房租佣金等相关利好工作,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着力扩产能、添动力,激活民间投资活力和潜力,县域非公经济呈现向好的发展态势。县域民间投资占比由2015年的52.37%提高到2020年的54.27%,提升了1.9个百分点;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43.71%提高到2020年的49.65%,提升了5.9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提高。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各项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5年9个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足28000元,最低的为23749元,2020年9个县市均超过32000元,最低的为32271元,最高的达37589元;2015年9个县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0元的只有一个,2020年9个县市均超过12000元,最高的为14292元,最低的为12618元,其中3个县市超过14000元。
财政收入总量增加。近年来,全市围绕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县域财政收入总量增加。“十三五”期间,全市县域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69.81亿元,较“十二五”增加了54.81亿元,年均增加10亿元以上。2020年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为23.40亿元,2015年最高的为18.77亿元,增收成效比较明显。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全市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滞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也亟需关注和解决。
一是县域发展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综合排名靠后。2019年全省县均生产总值142.29亿元,较2015年增加35.92亿元;2019年全市县均生产总值144.61亿元,较2015年增加29.32亿元,增加量低于全省6.6亿元。2020年全市县域县均生产总值147.52亿元,较上年仅增加2.91亿元。2016-2019年,全市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中排名第40位次以后的县市个数分别为6个、3个、3个和4个,尽管整体排位有所提升,但相比其他地市还有一定差距,如2019年宝鸡市(县域包括9个县市)在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中排名第40位次以后的县市仅为2个。
二是发展后劲和技术创新不足。县域经济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改革创新精神不足,新动能培育水平提升缓慢。2020年全市县域新增统计调查单位116户,实际净增仅55户,经济发展后劲不强。2020年全市县域高新技术企业60户,县均不足7户,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难以发挥。
三是现代特色产业发展欠缺。当前各县市发展仍然是以“初加工-销售”为主的粗放式经营,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有部分县仍具有典型的农村经济特征,2020年一产占比超20%的县市有6个。2020年全市县域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8户,较2019年减少8户,对基地农户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现代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链条短,且高附加值产品严重不足,产业化水平较低。
四是县域之间差异较大。受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市9个县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生产总值来看,2020年总量最高的县市达338.44亿元,而最低的仅为44.09亿元,两者相差284.35亿元。
五是投资拉动仍不强劲。“十三五”以来,县域固定资产投资经过连续高速增长后逐步回落,投资增速最高点是2017年的20.2%,2020年回落至-5.4%,成为近年来年度最低增速和首次负增长。县域缺乏一定数量的大项目支撑,重点项目储备不足,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建议
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要继续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立足县域实际,围绕“一市两区三地”的发展思路,大力弘扬“华山风骨 渭水襟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现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紧紧围绕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修订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特色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二是抓好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借助区域优势,发挥区域特色,充分挖掘各县市的比较优势,找准产业定位,突出品牌,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对于具备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优势的县市,积极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工业基础好,具备一定产业规模的县市,加强其经济辐射能力,形成与其它县市的产业合作。
三是增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多元化的新型业态,坚持构建多板块产业发展格局,引进集团、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落户县域,支持县域企业进军资本市场,进一步拓宽金融渠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深化乡村振兴暨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大县域招商引资力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自身优势,将县域特色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竞争力和发展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