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统计分析 / 正文

工业经济运行稳定 发展成效日益显著

来源:渭南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1-04-19 11:38

“十三五”时期是渭南工业发展战略性调整至关重要的时期,全市上下把握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提高效益,保持稳中求进的基调,工业经济在发展格局、发展趋势、集聚效应等方面都呈现出新变化,显现出新成效,进而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十三五”发展情况

1.工业经济规模扩大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617户,较2015年增加了173户。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561.33亿元,较2015年增加了77.96亿元,年均增长4.8%。

2.工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1%,比2015年下降了5.3个百分点,成为国民经济行业门类中占比最重的行业。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贯彻执行“三去一降一补”举措,不断地调结构,促转型,抓升级,近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逐年放缓,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下滑的态势。五年间,工业增加值增速最高的是2017年的9.7%,最低的是2020年的-0.3%,较最好年份相差10.0个百分点,与“十三五”初的2016年比低6.7个百分点。尤其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市工业增长首次出现下降趋势,为-0.3%,低于全市GDP增速0.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出现了较大的下降局面,使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低中速增长的新阶段。

3.工业经济效益持续改善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市工业积极挖掘自身潜力,通过降低成本、完善管理、拓宽经营渠道、落实中省市各项扶持政策等方式,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不断改善,效益提高。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809.48亿元,较2015年增加了306.96亿元,年均增长12.2%;实现利润总额69.85亿元,较2015年增加了70.84亿元,在“十三五”期间,全市利润总额均保持了逐年增加的势头,经营状况逐年好转。

4.主导行业支撑有力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83.09亿元,较2015年年均增长10.4%。从全市六大主导行业发展情况来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发挥了主导作用。2020年,有色冶金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2.02亿元,超过能源工业成为全市最大的主导行业,较2015年年均增长21.4%,增速居六大主导行业之首;能源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50.07亿元,年均增长0.7%,在六大主导行业中增速最低。

5.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2020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20户,较2015年净增51户。其中十亿元以上企业33户,净增10户,收入过五十亿元企业5户,净增3户,其中有1户企业收入过百亿。

6.重点产品生产保持稳定

“十三五”以来,全市多数重点产品生产形势良好。钢铁已成为全省的主要生产基地,能源类产品中,发电量和焦炭产量基本稳定,原煤产量下降幅度较大,年均下降达14.6%,全市产值占比最大的钢材产量稳步增长,年均增速达到了11.5%。

7.县市工业集中度相对较高

从工业总产值在各县市区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韩城市、蒲城县、富平县、高新区,占比分别达到了34.8%、14.6%、10.8%和9.4%,4县产值占全市比重几乎达70%。而澄城县、合阳县、白水县、潼关县产值仍不足五十亿元,4县占比合计仅6.8%。

二、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经济增速放缓

一是增速下滑。工业生产和工业投资受内外部下行压力的影响,“十三五”以来,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回落,已从“十二五”末的8.8%的增速下降到2020年的下降0.3%。二是占比下降。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7.4%,与2015年相比,占比下降了0.8个百分点;三是总量不大。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561.33亿元,全省十地市排第6位,在关中5地市中仅高于铜川市,与宝鸡、咸阳相比分别少462.96亿元和230.88亿元。四是工业增加值率偏低。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5.5%,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下降了5.4个百分点。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市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没有提高,工业经济仍未摆脱依靠大量物质消耗为主的粗放增长模式。

2.产业结构亦然不优

(1)重工业比重依然过高

2020年重工业产值占比为81.5%,占比虽较2015年降低了5.4个百分点,但占比依然较高。2020年工业产值前30户企业中,重工业企业26户,这26户企业产值占到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50.2%。在六大工业行业中,5个行业为重工业,产值占全市的82.1%,占比较高。

(2)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

一是数量较少,2019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89户,较2015年增加了44户,但仍仅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户数的14.7%。二是规模较小,2019年89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共实现战新产值206.81亿元,较2015年相比年均增长15.0%,虽然平均增速远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但其总量仍仅占全省的3.4%,而宝鸡市、咸阳市2019年分别实现战新产值552.00亿元和533.5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与宝鸡市、咸阳市相比差距较大。

(3)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

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产品丰富,但围绕农产品的深加工业发展滞后,食品工业地位不突出,农副产品加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以“初加工—销售”为主的粗放式经营,产业链不长,初级加工占比较大,企业附加值较低。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中食品工业109户,较2015年净增30户,占全市企业户数的17.7%;完成工业总产值197.07亿元,较2015年增加了48.82亿元,年均增长4.5%;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12.4%,较2015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从户均产值来看企业普遍偏小,2020年户均产值2.26亿元,与全市平均水平相差0.95亿元,其中半数以上的企业年产值在亿元以下。

3.工业后续动能不足

(1)工业投资占比偏小

2020年全市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 24.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大项目少, 613 个施工项目中,亿元以上大项目仅 170 个,占 27.7 %,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投资较上年下降 15.1 %。

(2)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徘徊在低水平

2019年,全市工业研发经费虽有12.11亿元,但仅占全省的5.0%,其中企业获得政府部门研发经费的扶持资金为1982.9万元,仅占工业研发经费的1.6%。企业获取研究开发资金的途径不广,大部分都是企业自筹资金,导致企业研发强度不高(研发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R&D投入强度在3%--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2019年,全市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5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7个百分点,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依然徘徊在很低的水平上,导致绝大部分企业无力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战略研究以及新产品的研发。

(3)企业培育进程缓慢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617户,仅占全省的8.6%,虽较2015年增加了173户,但企业数量在十地市中仍排第7位,在关中只比铜川多外,分别较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少990户、206户、109户,与陕南3地市相比,仅比商洛多外,较安康市、汉中市分别少167户、111户,与陕北两地市相比,虽多于延安,但较榆林少375户。

4.加工转换效率不高,能耗总量持续增加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达到1874.57万吨标准煤,较2015年年均增长了2.4%。主要是全市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有所降低,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76.2%,较2015年降低了0.6个百分点,从全市主要的4种能源加工转换活动来看,加工转换效率两增两降,原煤入洗、炼焦转换效率分别为97.0%、91.5%,较2015年分别提高了3.6和0.3个百分点,火力发电、供热加工转换效率分别为39.7%、93.1%,分别较2015年下降了0.2和2.9个百分点,这两个行业加工转换效率的降低,导致能源消耗增加了4.09万吨标准煤。

三、加快推进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调优内部结构

工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主战场。我市作为一座资源型工业城市,正处于转型跨越、科学发展的战略黄金期,我们要抓住机遇,认真研究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确定主导产业,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实现全市工业倍增计划,既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市顺应经济发展形势、重构经济发展格局、奋力争先进位的必然途径。

2.大抓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市场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今后,要坚持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支持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六大新兴产业扩规模上档次,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例。依托现有企业和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招大引强,抓好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集聚发展成专业园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3.壮大特色产业,形成集聚效应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分类推进、整体跨越”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战略,以工业园区为承载,充分挖掘各县市区的比较优势,找准产业定位,选择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于工业基础好,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县市区,加强其经济辐射能力,形成与其它县市区的产业合作;对于有一定工业基础,有望做大做强的县市区,要高起点谋划,统筹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步伐;对于具备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优势的县市区,积极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工业基础薄弱,处于起步阶段的县市区,要突出主导产业,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实现突破。

4.扩大投资规模,增强发展后劲

从近年来看,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不足,对工业结构优化产生较大影响,为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通过加大投资和优化结构来实现。一是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发展前景好的重点项目,通过国家和省上的产业政策,加大对项目的策划包装储备和服务,使其尽快落地。二是主动承接产业技改项目投资,提升企业自主发展能力。三是继续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督促力度和发挥好服务职能,及时解决项目要素保障、营商环境等问题,促其早日达产达效。

5.突出绿色发展,控制综合能耗

一是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加快结构优化调整,推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推动产业绿色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对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加大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品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是有序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从源头上杜绝高耗能,高污染。

6.强化企业培育,蓄足发展潜能

要把规上企业培育作为调结构、补短板、稳增长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实。要建立并及时维护“准规上工业”对象库,加强重点监测、重点扶持,使其早日达规入统。同时要加强入规纳统相关政策宣传和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入规纳统的积极性,为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向好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