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动态 / 统计要闻 / 正文

从供给侧角度剖析全市经济运行情况

来源: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3-07-06 16:55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全面恢复运行。但当前全市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2020年以来全市经济基本情况

       2020年以来,全市经济承压前行,增长速度由负转正、由低到高再到稳。经济总量由2020年的1866.27亿元扩大至2022年的2201.13亿元,年均增加167.43亿元;经济增速由疫情初期的负增长到恢复期的快速增长,再到平稳增长,近三年年均增长4.1%。人均GDP由2020年的39207元增加至2022年的47592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今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2023年一季度全市GDP为452.87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低于全省2.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居关中五市末位。增长速度是继2021年以来的最低点,主要是因为工业增加值增速跌落较大。

表1 2023年一季度GDP全口径行业数据

指标名称

现价(亿元)

不变价增速(%)

增速较

2022年一季度加快(个百分点)

增速较

2022年全年加快(个百分点)

GDP

452.87

2.6

-4.5

-1.4

农林牧渔业

34.21

4.3

-0.2

-0.4

工业

175.85

-1.2

-9.1

-6.6

建筑业

15.84

7.8

-3.4

5.7

服务业

231.35

4.9

-2.1

2.0

从供给侧行业增速来看,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4.3%、-1.2%、7.8%、4.9%。自2022年上半年以来,建筑业、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农林牧渔业增速小幅下降,生产形势稳定良好;工业大幅回落,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9.1个百分点,下拉全市GDP增速0.5个百分点。

从经济增长动能的增量部分看,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3.8%、-18.0%、9.9%、99.6%。其中,服务业动能强劲,市场预期明显好转;工业贡献率明显下降且由正转为负,对经济增长呈现负向拉动。

(一)制造业发展低于预期

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2%,低于全市GDP增速3.8个百分点。分三门类来看,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分别为-143.0%、279.2%、-36.1%(注:因工业增加值下降,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贡献率为负,表示对工业增加值的正向拉动)。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4.5%,占GDP的25.1%,下拉GDP增速1.3个百分点。

1.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大幅下滑

规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0.9%,拉动规上工业增长2.0个百分点。规上制造业增加值下降5.5%,增速低于全国8.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9.1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15.7个百分点,下拉规上工业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占规上工业18.3%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仅增长0.7%,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1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加值下降16.3%,下拉规上工业增速1.4个百分点。规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4.2%,拉动规上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

规上制造业企业超半数产值下降,其中27户制造业企业产值下降超亿元。特别是钢材、焦炭等产品由于市场需求不足,价格持续走低,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压缩,严重影响企业产能释放。一季度,钢材、焦炭行业合计下拉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速6.6个百分点,下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5个百分点。

2.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后劲不足

一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增长5.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0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0.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3个百分点,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服务业助力经济平稳运行

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居全省第9位,低于全省2.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GDP增速2.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占GDP的51.1%,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

服务业内部六个行业均保持同比正向增长,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3.8%、20.1%、5.1%、15.2%、10.9%、29.2%,对经济恢复显现出强有力支撑。

自2020年以来,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均在首位,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比始终在末位。

三、几点建议

2023年是复苏之年,当前是经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当务之急是全力拼经济,要将发展放在首要任务,发力点主要在提振消费、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加大人工智能新基建投资等。

(一)力促消费升级转型。今年以来,线下活动恢复带动了报复性消费需求,但后续消费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就业、收入和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应从消费能力、消费场景和消费意愿同时发力。

一是多途经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实好各项稳就业政策,全力降低失业率,保障民生福祉。

二是谋划新型市场布局。要推动定制化、体验化、智能化的新型消费场景建设,引导传统消费市场向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新零售”转型升级;要重点推动汽车、家电、家具、餐饮、文化旅游等大宗消费和服务消费,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二)优化投资内部结构。紧扣全市情况,以投资结果为导向,持续挖掘市场经济活力和经济增长动能。

一是全方位撬动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近年来,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回落趋势,侧面反映市场信心不足。2020年,全市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2.7%,到2021年下降到-1.3%,2022年下降到-25.4%,2023年一季度同比下降9.2%。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发带动民间投资。提振经营者的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针对融资难、融资贵、流程复杂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强民营企业管理体系培训,地方协助精简经营流程等。

二是加大工业投资力度。2023年一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0.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3个百分点。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富国之源,要聚焦主导产业谋划项目、聚焦高质量发展招引项目,以先进项目为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是狠抓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以“高质量项目推进年”为契机,要增加技改投资,在技改领域投入更多人力和资金,进一步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要加大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扩大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可以为供给端创造新的需求,需求上升又可以给科技创新动力提供正反馈。

一是继续完善科技创新机制。要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建立市场化、多层次的产学研协作体系,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落到实处;切实提高科研人员的收入待遇,加大国内外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和对高科技人才的就业支持。

二是加大对先进制造实体产业的补贴力度。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为先导,高技术产业前期投入巨大,政府可设立专项发展资金项目,给予科研院所补贴、科技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带动新的增长。

三是大力发展新产业增长极。要紧盯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坚持用足用好省、市级新增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一方面要引导上下游原材料稳定供应和产供销配套协作促进企业产能释放,另一方面要集中优势和要素保障发展新基建、新能源等新产业,力争形成新的增长极。